各学院、研究院、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拟在各地建立“财经人·济世路”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旨在引导青年研究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切实助力基层发展,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工作思路
围绕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拟开展助力乡村振兴“1331”工程,即“一站”、“三维”、“三阶”、“一特色”。立足“党建+”模式,建立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构建“共学”、“同行”、“传讲”三维助力体系,依托“案例集”、“调研集”、“视传集”三阶支撑体系,打造一乡村一特色品牌项目。
二、参与对象
全体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含2021届毕业生)
三、报名条件
1.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能合理统筹协调好学业与实践调研、挂职锻炼的时间,中途不得擅自离岗;
3.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强,善于沟通,富有团队精神;
4.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四、具体内容
(一)实践调研
参与师生在地方驻点服务期间,将根据地方需求,从基层党建、政策宣讲、数据调研、品牌宣传、案例解析、特色挖掘等方面为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帮扶。每个实践团队人数6-8人。驻点服务地如下:
1.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五龙镇
(1)时间: 7月12日—7月19日左右
(2)主题: 发展乡村电商,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旅产业发展
2.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1)时间: 7月12日—7月19日左右
(2)主题: 校企地三方联动,助力农业经济发展
3.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
(1)时间: 7月16日—7月23日左右
(2)主题: 助力企业融资,扶持小微发展;挖掘少数民族乡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
(1)时间: 7月23日—7月30日左右
(2)主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5.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
(1)时间: 8月1日—8月8日左右
(2)主题: 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乡村教育水平提升
6.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
(1)时间: 8月5日—8月12日左右
(2)主题: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电商腾飞
7.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寻山街道
(1)时间: 8月10日—8月17日左右
(2)主题: 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
(二)挂职锻炼
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将选派各专业领域研究生以挂职锻炼的形式于暑期工作一个月左右时间,进一步为地方提供相应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具体情况如下:
1.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五龙镇政府下辖办公室
(1)起止时间:7月12日—8月12日
(2)需求人数:4人
2.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党政机关
(1)起止时间:7月16日—8月16日
(2)需求人数:2人
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办公室
(1)起止时间:7月23日—8月23日
(2)需求人数:4人
4.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乡长助理
(1)起止时间:8月1日—8月31日
(2)需求人数:2-3人(金融专业学生优先考虑)
五、后勤保障
学校负责报销实践和挂职的往返路费并提供一定饭补,为师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地方单位负责为师生提供住宿。
经鉴定合格后,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可为实践调研和挂职锻炼学生出具相关证明。
六、报名及选拔
报名学校分站学生需填写报名表(附件一)并于6月17日中午12点前,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cufexczx@163.com,文件及邮件主题命名方式为“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学院名称+姓名”, 同时将纸质版报名表送交至研究生思想教育办公室(南路校区办公楼410或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19)。学校将于6月中旬统一组织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须提交个人安全责任书和家长同意函。
各学院所建分站需自行选派师生,并于6月17日前将相应信息汇总表(已通知学生联系人)发送至cufexczx@163.com。
七、工作要求
1.突出实践育人实效。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调研和挂职锻炼工作的组织开展,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的育人作用,引领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2.做好总结与宣传。各分站要注重总结实践成果,做好宣传展示,参与师生需根据学校和地方要求完成相关调研报告、数据收集、政策宣讲、视频拍摄等工作,切实提升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的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3.做好风险防范。各学院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安全管理,督促并指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做好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联系人:董老师 联系电话: 62288025 / 61776765
特此通知。
附件一“财经人·济世路”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报名表
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三日